認識馬其頓, 是從這部<暴雨將至>電影開始的
電影<暴雨將至>(Before the Rain), 1994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
"本片是南斯拉夫的電影(現在或說是馬其頓),導演米柯曼徹夫斯基'85年編導的《1.72》曾獲得貝爾格萊德電影饗宴上最佳實驗影片。本片乃他第一部長片作品,構想源自於他的故鄉,他表示他想表達一種概念,就是「有那麼一種感覺,某事將會發生。它很模糊的存在在空氣中,可是生命依然一如以往的繼續著……」。 以政治紛亂的馬其頓及同時期的倫敦為拍攝背景,三段情愛交錯的現代歐洲……當一樁神祕的傳說在馬其頓流傳、一場內戰正要爆發,一個沈默的僧侶、一位倫敦的影片前輯,及一位幻想破滅的戰地攝影師,因命運而「相遇」。
第一段故事的主角是年輕僧侶凱瑞歐,隱居於十二世紀的馬其頓山中的修道院,一日一位阿爾巴尼亞女孩,躲到修道院中祈求年輕僧侶能庇護她。在庇護收留她的同時,僧侶不斷的安撫她驚嚇過度的情緒,日久相處,他漸漸忘記了他身在修道院和他身為僧侶的身分……女孩離開後,他一掙扎於修道一事,於是走出修道院重新體驗世界,重新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事……
第二段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任職於圖片代理公司的圖片編輯凱特琳卡,在忙碌的工作之餘,她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,一個是帶給她安全感和信賴感卻疏離她的先生,一個是戰地攝影師……
第三段故事就是那位戰地攝影亞歷山大,在經歷戰爭前線毫無人性、暴力之後,他決定回到故鄉馬其頓,試圖找回他童年時那個寍堋的村莊,不料卻發現,故鄉也是戰事連連,就在他童年愛人向他求救時,捲入了種族衝突,
他從相機背後看到了悲劇的發生……
本片藉由像機和照片,把三段故事串了起來,好聽的音樂,更成了影癡的珍愛;而如精選照片般的高超攝影,更使得片中每一個景,都可以單獨成為一張絕美的攝影佳作;再加上稱職的演員,是一部好看得不得了的好電影。"
- 節錄自開眼電影網 -
<pic>
這部電影, 本身就很好看. 不是一個平鋪直敘的電影, 分為A-B-C三段, A和B都是獨立的故事, 到了C段才會把所有人事物時間軸串接起來, 算是小小燒腦片. 故事的背景, 交織著阿爾巴尼亞人和馬其頓人, 伊斯蘭教及東正教錯綜複雜的歷史糾葛, 恩怨情仇, 種族情結....一個小小的Ohrid湖畔, 其實就是整個巴爾幹衝突的小縮影
故事的場景就是設定在Ohrid湖畔的阿爾巴尼亞小村落, 可以看出馬其頓導演的用心. 全馬其頓的最亮點, 除了美到不能再美的Ohrid湖, 還能有誰....當看到主角穿梭在一幕幕, 東正教堂伴著Ohrid湖畔的晨曦黃昏, 我立刻不加思索, Ohrid便成為這次巴爾幹之行, 無論如何都必須造訪的聖地
湖畔的晨昏
很久很久以前, 有個叫做Linkest的漁夫, 有一天, 捕魚時發現了一個女神; 漁夫被女神的美貌嚇呆了, 他試著去捕捉女神, 女神從他的指尖滑走. 他抓到了女神的衣飾, 循著這衣飾, 他找到了這個女神, 最後結了婚. 他給這女神取了名叫Lihnida, 並有了兩個小孩, 一個叫做Enkeled, 一個叫做Ohrida. 這漁夫深愛著這女神, 至此之後每次捕魚, 都會呼喊著Lihnida...Lihnida, 這就是Ohrid 古名 Lihnida 的來源.....
這是個來南巴爾幹大家都會到的一個美麗湖泊: Ohrid 湖橫跨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兩國之境, 馬其頓端的Ohrid湖和同名小鎮, 在1979年便已經是UNESCO世界遺產; 阿爾巴尼亞端的Ohrid湖, 小鎮叫做Pogradec. 在前幾天出爐的最新UNESCO 2019, 正式申遺成功; 一個湖能夠得到兩次UNESCO的肯定, 很不容易
pic
這天來到Ohrid, 時序已是九月; 不過九月初的巴爾幹, 還是延續著八月35度以上的高溫. 大陸型氣候的特性, 則讓冷更冷熱更熱, 熱氣彷彿集結停滯不動了....
從Skopje南下, 冷氣大巴一路順遂. 只是馬其頓畢竟不富有, 一路上沒有高速公路; 短短200km, 卻顯得挺漫長, 歷經快四小時才到達
到達時已是下午三點. 拜馬其頓低物價和離峰時段所賜, 四個月的旅程中最低價的住宿, 出現在了Ohrid, 一晚七歐的冷氣單人房, 放到全歐都是頂級的價位
炎熱的夏日午後, 這是應是待在冷氣房裡補眠的時刻; 卻興匆匆地, 稍作休息後就急急往湖畔走去. Ohrid Lake, 這是整個巴爾幹第一個確認的行程, 卻擺到了近尾聲才得以造訪, 非常折磨人
巨大的國旗, 告訴我湖畔到了, 到時已經是太陽西下時. Ohrid Lake, 全東南歐最大的內陸湖, 夕陽西下, 竟如此令人屏息以待
湖, 太大了. 一望無際的Ohrid Lake, 似湖, 又似海
我遙想起了雲南大理的洱海, 其實只是個內陸湖, 但卻被冠上個美麗的海子封號~~
亦步亦趨地向教堂方向前進, 可能已是九月天, 海灘愈見冷清. 從海灘開始, 已是夕陽準備西下, 美景連連. 教堂在Ohrid Lake另一頭, 要穿過整個湖的半島; 要趕到教堂拍教堂與湖的夕陽合照, 動作可要加快
終於到了島的盡頭, 爬到教堂後方的山坡, 俯瞰這片海子, 和這個美麗的東正教堂. 我等待了幾個月的這一幕, 終於盡收眼簾
在這裡, 和湖和教堂, 一起等待夕陽餘暉, 華燈升起時
等待夕陽, 始終覺得是旅程中最愜意之事, 旅行中的疲憊, 在夕陽下很神奇地消失了; 也一點都不無聊, 天色每分鐘都在變化~ 山景, 湖景, 一起等待夕陽的遊客, 或是遠方的小船....時時刻刻, 都是不時的驚喜
隨著天色漸暗, 遊客逐漸散去, 但眼前景致才正要進入最後高峰. 當天色已進入深到不能再深的藍, 教堂的燈頓然亮起之時, 我終於等到了這心中最美的一瞬間
我心中的那片寧靜海
隔日起了一大早, 想拍攝湖畔晨景.
這個似湖似海的海子, 在早晨又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景致
水面是令人驚訝的平靜無波, 遠方還有一層清晨獨有的薄霧, 湖面的近端是清澈到不能再清澈的透明綠. 真沒想到猶如亞得里亞海的綠, 在這裡也能一撇
湖的遠方, 則是連綿的山峰, 和湖面交織成不同層次的藍
這是幅藍色的水墨畫嗎, 藍的令人神迷...
回到教堂這端, 遠看教堂, 才發現原來教堂不在湖畔旁, 而是在山坡上; 山腳下還停了不少遊湖小船
東正教的教堂, 這種從拜占廷時代延續下來的風格, 實在太有型了. 多角形的屋頂, 上面矗立著十字架, 往下多層次的屋頂, 層層漸下. 從各種角度看, 它都是個藝術品阿
回到昨日拍攝的制高點. 教堂和湖畔, 除了正中午外, 早上和下午各有不同方向的光線, 都很適合拍攝
也終於有機會近看這個教堂. 這個名為Church of St. John at Kaneo的聖約翰教堂, 也是整個Ohrid世界遺產的一部分. 何時興建不可考, 一般相信是在鄂圖曼入侵前的13世紀左右. 而這種拜占廷風的建築風格, 其實深受亞美尼亞教堂, 這個全世界最古老的基督教國家, 影響很深
===== 馬其頓: 命運的青紅燈 =====
雖說首都在於北方的Skopje, 不過大部分的人認識馬其頓這個國家, 大概都是從Ohrid Lake開始....
馬其頓, 這個人口才兩百萬, GDP約略五千的國家, 在歐洲算是末段班; 事實上也算是歐洲相對貧窮的國家之一了. 於1991年自南斯拉夫獨立; 不過在南斯拉夫時代, 和科索沃一樣都是南方較貧窮的省分. 即使是到了今日, 在南方巴爾幹諸國中, 隔壁的阿爾巴尼亞雖然窮, 但經濟發展急起直追中; 另個隔壁的保加利亞, GDP早已到七八千水準, 只剩馬其頓和剛獨立的科索沃還在找尋自己的路....
馬其頓這個國名, 是因為所在地確實是西元前四世紀馬其頓王國的主要所在地. 事實上馬其頓王國所在的這個地區, 範圍大得多, 包括今日的馬其頓, 希臘北方大部領土, 和保加利亞西南側. 嚴格來說, 馬其頓王國都算是今日希臘和馬其頓的共同祖先
而後到了西元六七世紀, 北方的斯拉夫民族開始入侵並入住馬其頓這地區 (當時已是拜占庭帝國一部分) (也才有了後來保加利亞帝國的建國) 埋下了希臘人和馬其頓人衝突的濫觴
爾後千年, 馬其頓被先後併入不同的國家(保加利亞等), 即使到了二戰, 命運仍是如此. 一直到了南斯拉夫鐵托政權終結, 巴爾幹民族主義風潮再現, 馬其頓終於有機會成功獨立
但其標榜"馬其頓"的這個國號, 卻完全惹惱了希臘. 希臘宣稱馬其頓是一個歷史地區名稱, 而非一個政治國名; 希臘才是真正能使用馬其頓此名的國家. 因此在馬其頓獨立初期, 兩國衝突達到最高點, 希臘也實行經濟制裁禁運, 戰火一觸即發; 一直到後來馬其頓讓步, 修改憲法和國旗, 才使衝突稍微緩和. 不過馬其頓這個國名和其國際承認, 一直都還是未能解決. 2019年, 迫於希臘屢屢在歐盟施壓, 如馬其頓不改名將很難進入歐盟, 馬其頓終於被迫正名為"北馬其頓" (North Macedonia) 不過在馬其頓人的心理, 恐怕非常不是滋味吧
(也容許我在此文, 都還是以馬其頓稱呼這個令人尊敬的國家)
除此以外, 境內的少數族裔阿爾巴尼亞人也是另一衝突點. 馬其頓境內有六成的人是信奉東正教的馬其頓斯拉夫裔, 而有兩成五的人是信奉伊斯蘭的阿裔人. 隨著馬其頓獨立運動興起, 少數民族的阿族也擔心其權益受損, 加上兩族在宗教文化生活習慣本就有巨大的差異, 在2001年阿族游擊隊和馬國政府軍發生武裝衝突, 而後幾年零星衝突不斷; 這也就是電影<暴雨將至>的故事背景來源
錯綜複雜的歷史愛恨情仇, 各種族及宗教間的摩擦隔閡, 使得馬其頓到今天仍只能是歐洲經濟發展的後段班~
這命運的青紅燈, 未來似乎仍看不大清....
===== 巴爾幹的耶路撒冷 ======
在西元十世紀, Ohrid曾是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首都, 是巴爾幹地區的政治和宗教中心. 也因此曾經最高擁有365座東正教教堂, 對應著一年的每一天, 被稱為巴爾幹的耶路撒冷, 不是沒有原因
所以當然不只有湖畔的聖約翰教堂, 往山上走, 走入古城區, 可是大大小小的東正教教堂呢....
老城區在山上, 所以可以從聖約翰教堂開始, 有步道上山; 最後則會從Ohrid步行街附近下山. 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走
一上山才發現, 就在聖約翰教堂的正上方, 其實有個更大的東正教堂 Plaosnik, 守候著Ohrid Lake
去的時候時間不好, 日正當中正午時分, 沒有好的光線. 如果要照攝湖面和這座教堂, 上午應是最好的時間
這座教堂真是非常大的東正教堂, 從外觀看就可看出, 非常複雜而宏麗的建築設計. 尤其是教堂兩側, 非對稱的屋頂, 有層次的往下鋪陳; 看似沒有甚麼規律, 但又不失層次感, 算是Ohrid大小教堂中最值得一看的教堂了
而從高處俯瞰, 這教堂櫬著背景的湖光山色
又是一個明信片觀景點阿....
繼續往山坡最高點前進, 就可看到Car Samoli Castle. 由於曾經是保國首都, 自然會有一個大城堡, 居高臨下保護帝國
目前僅剩下城堡外的城牆可看, 而沿著城牆步行, 在右側可看到Ohrid全景, 左側就可看到Ohrid Lake最棒的景致. Ohrid湖延伸三十幾公里, 只有上來看, 才知道這個海子到底有多大
從上面看的感覺和在湖畔的感覺, 不大一樣. 在上面的感覺, 一望無垠的湖面, 和山景天空更加無縫融合在一起, 感覺更加飄渺了. 如果有機會在這看夕陽, 應該是更加震撼的經驗
從山頂走下來, 大大小小教堂, 眼花撩亂; 還有一個小型圓型劇場, 夏天在這看表演必定十分愜意. 最後則會回到遊客最多的步行街
東正教的婚禮+小baby洗禮
長達144天的巴爾幹旅程, 特別選在Ohrid作一個小終點; 就是想在湖畔過幾天慵懶的日子
後來證明這還是個不錯的選擇. 每天住宿費只有七歐, 台幣三百塊不到的住宿費, 可以讓我可以更靈活的增減日期. 湖雖然很大, 但是湖區本身反而不大, 從住宿點到湖區, 超市, 餐廳都是walking distance; 在這裡發懶, 再適合不過....
於是, 每天的生活
就開始變得很簡單
睡覺睡到自然醒.....
在長途旅行中, 這是多麼奢侈的事情
早上在居民區逛逛, 看看當地太太買菜, 小朋友上學....
日正當中回來補個眠
下午再散步到湖區,
在湖邊看遍每個角度的夕陽和Ohrid Lake...
你有幾次長途旅行?
定義應該是至少超過一個月以上的旅程
我有兩次. 一次是133天的南美, 一次是144天的巴爾幹+西葡摩
長時間的旅行
到最後, 都像是在跟自己的對話
自己當自己旅伴的旅行
不大會孤單, 但確實會疲憊
每次到了離家一兩個月時
就開始到了嚴重撞牆期
症狀是, 每天只想待在hostel, 一點都不想移動, 一點都不想去景點
Because of tire
過了這個時間, 徹底習慣這個節奏後
卻又開始生龍活虎趴趴走,
當真正能享受旅行這個生命節奏時
卻又往往到了旅程該結束的時候
一個人, 能夠旅行一輩子嗎?
旅行的意義, 又該是甚麼?
尤其已經到了這個年紀的我
長途旅行
究竟是被迫的無奈
自我的放逐
還是造物上天有意無意的安排....
===== 玩耍小常識 =====
* 從北馬其頓首都Skopje到Ohrid, 搭巴士需要3.5-4小時, 是到Ohrid最快的方法. 2020年起Getbybus購票網已正式代理這段巴士票, 並可上網購票, 這真是行走巴爾幹南部國家的背包族一大福音!!
* 很多朋友問到Ohrid-阿爾巴尼亞Berat之間的交通方式: 過去行此路, 都是要先到兩國邊境, 過邊境後再轉車, 也就是Ohrid-(border)-Elbasan-Berat 此路徑, 太過麻煩要轉四五趟車. 時間會耗去不少
目前Ohrid到Berat已有直達冷氣大巴. Ohrid 售票點在行人徒步區終點大國旗附近的旅行社, 如下圖. 目前在夏季旺季時營運. 未來希望能拓展到全年無休才好...(也可直接到阿國首都Tirana). 至於反向Berat到Ohrid, 目前沒有直達巴士, 請見<Berat>一文
* 從希臘北上北馬其頓, 也是可行的方法. 如果從知名的"天空之城"Meteora出發, 可從附近Kalambaka先坐車到希馬邊境Florina, 過邊境後再換車到Ohrid即可
* Ohrid長途巴士站離湖邊尚有約兩公里距離, 步行約半小時; 進Ohrid巴士會先繞經湖邊行人徒步區附近, 有需要可先在此下車
* Ohrid 主要行程都集中在Ohrid Lake周圍, 行人徒步區走到底就是超大幅馬其頓國旗; 從國旗往右轉開始走, 一直走到底就是文中所述的聖約翰教堂. 聖約翰教堂當然是必去的拍攝重點, 拍攝時間除了正中午外避免, 清晨黃昏都非常適合
從聖約翰教堂有小徑往山頂上爬, 就可先爬到更大的東正教教堂Plaosnik. 如上文所說, 上午去應可捕捉到最好的光線畫面, 下午逆光. 再從Plaosnik一路往上就可到半島的制高點城堡, 在城堡居高臨下可看到最廣闊的湖景
從城堡慢慢往下路上則會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教堂; 如果是周六日下午去, 還有很高機會看到父母帶著小嬰兒和親友, 到教堂進行洗禮, 這也是很值得一看得東正教儀式. 最後則會回到行人徒步區. 環繞這小山一圈大概需要半天時間
* 清晨也可到Ohrid湖的另一邊, 拍攝Ohrid小山的全景+倒影, 也是非常棒的效果
* 行人徒步區內應有盡有, 超市就有兩三間, 也有麵包店, 冰淇淋店, 兌錢處, 電信行可購SIM卡等....物價低. 一支冰淇淋15-30 denar, 不到台幣20元! 馬其頓使用自己貨幣denar(MKD), 其他國家流通不易, 盡量在馬國境內使用完畢
* 行人徒步區有一中點是圓型噴泉. 噴泉的岔路走進去則是燒烤一條街. 巴爾幹飲食喜歡烤肉腸(cevapi), 也有烤雞等, 半隻雞200 denar 約100台幣, 真便宜....也可嘗試馬其頓國菜 Tarvce Gravce, 以燉豆子為主燉煮香腸, 洋蔥, 辣椒等燴菜. 而因為旁邊就是希臘, 希臘沙拉Sopska也是處處吃的到. 馬其頓更是前南斯拉夫的酒窖區, 出產著巴爾幹最好的葡萄酒, 如Maskita加了乳香脂的利口酒, 混合著巴爾幹, 希臘和土耳其的飲食風, 到這可千萬不要客氣了 :-)
* 個人推薦小吃店: Dr. Falafel, 就在徒步區中很好找, 全城唯一也是最好吃的falafel ! Falafel 是以色列蔬菜球, 用鷹嘴豆或蠶豆泥加上調味料先油炸成球, 麵包中先加入幾個falafel; 接下來老闆太大方了, 生菜沙拉隨便你夾, 簡直是小型吃到飽. 一份才不到100 denar, 滿滿蔬菜又健康, 無怪乎Tripadvisor 4.5分!!
阿爾巴尼亞/馬其頓/科索沃延伸閱讀
【阿爾巴尼亞】Tirana 地拉那 - 用一隻畫筆改變了阿爾巴尼亞
【阿爾巴尼亞】Berat 培拉特 - 2400年的「千眼之城」, 和那個神祕的古老國度....
【北馬其頓】Ohrid 奧赫里德 - 我心中的那片寧靜海
【科索沃】Peja (Pec) 佩奇 - 你的國家, 名字到底是甚麼...
【阿爾巴尼亞】阿爾巴尼亞全國交通信息最新彙整(長途巴士/ 市區巴士/ 機場巴士...)
【科索沃】Prizren/ Pec(Peja)/ Pristina 科索沃交通最新信息彙整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